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现代儒学:礼学研究专题》2020年第七辑

时间:2021-05-12



《现代儒学》编委会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

主编

陈来

常务副主编

吴震

副主编

孙向晨、郭晓东

编委(按姓氏拼音为序)

白彤东、才清华、丁耘、贡华南

何   俊、何益鑫、黄勇、林宏星

倪培民、徐洪兴、徐波、杨国荣

杨泽波、曾亦、张庆熊、张汝伦  张子立


本辑主编简介


吴震,复旦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兼任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儒学国际研究中心理事、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井上圆了国际学会理事、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台湾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等职。

目录

图片


编者的话


这一期《现代儒学》的主题是“礼学传统与东亚家礼学”,文章大都是从2019年6月在复旦召开的“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多数是首次刊发,我们愿意与学界共享这批新成果。

首先我们意外获得了两篇“特稿”:黄勇教授的《道德实在论:朱熹美德伦理学的进路》和陈来教授的《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黄勇的这篇原创性论文是其研究规划的成果之一,这项规划是有关美德伦理与宋明理学的对话比较研究。这项研究的原创性突出表现为:以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资源来回应当代西方伦理学特别是美德伦理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看西方美德理论正在讨论的一些前沿性哲学问题能否借助儒家伦理学来做出具有理论效力的适当回应。他发现在道德实在论的理论探讨中,可以让朱子学重新出场。他认为有别于以行动为焦点的道德实在论,更有一种以行动者为焦点的道德实在论,他自称这是美德伦理学进路的道德实在论,而道德实在论要论证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对此,作为美德伦理学家以及道德实在论者的朱子做出了有力的理论回应。其观点论证可谓曲尽其详,是一篇值得学界重视的新作。 

陈来探讨了阳明晚年思想中特别关注的“感应”问题,建构了具有阳明心学之特色的一种“感应论”,而这一问题与阳明晚年竭力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又有重要理论关联,换种说法,感应论甚至就是为重建儒家特别是宋明儒之共法的万物一体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证,即阳明是从心物感应、心物一体来论证万物一体,足见阳明学的万物一体更重视其“作为实在论的论证”,表明万物一体不仅是境界,也是心物感应而又一体同在的“实存关系”。特别是阳明晚年提出良知心体的“明觉感应”说,来重新界定“物”,突破了其在中年提出的“物者意之用”的意向性观点,重建了感发与明觉互相蕴涵的感应性结构,指明这一结构具有物感良知、良知应感的特征,而阳明晚年的感应论包含了对由明觉建立感应关系之对象的实在性的肯定,同时凸显了良知主体的虚明灵觉就是恻隐恻怛的感受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无疑地,这篇论文提示的阳明晚年有关良知学的这一新论述很值得学界展开探讨。

在第一个栏目“礼学通论”中,叶国良《〈仪礼〉重要仪节中的几席位向》是一篇专题性极强的论文,因其专题集中在祭祀活动中有关几、席、位向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之身份、地位如何安排的礼仪性专业问题,故对一般读者而言,或许有些“晦涩”;但是,这篇新作包括文末的15张附图,清晰而全面地展示了儒家传统祭祀礼仪的一个重要面相,纠正了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凌廷勘在《礼经释例》一书中有关几、席、位向以及人、神杂述的诸多谬误,故极具学术价值。吴丽娱《关于唐代明堂礼的一些问题》考察了历史上颇受重视而在今天却已变得生疏的儒家明堂制度的礼仪问题,该文聚焦于唐代明堂礼涉及的礼制论争问题,不仅对唐代儒家礼仪中的明堂制度及其礼法问题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原原本本,而且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论断。何淑宜《明清之际浙西地区的行礼团体及其论礼》考察了江南浙西地区乡土儒生钱汝霖的行礼实践及其与张履祥、陈确、吴蕃昌等底层士人积极互动的思想活动;清初以降进入了经世思想、礼教主义、朴学思潮等交替出现、不断涌动的时代,与此相应,在浙西地区出现了注重礼仪实践的“行礼团体”,这是一个历来重视不够的社会文化现象,他们在一起反复商榷并付诸实践的是丧祭礼仪问题,目的在于改变和重整社会基层的丧葬风俗;不止于此,这批乡土儒生对宋明理学也有深入反思,他们普遍反感结社、讲学、聚会等社会行为方式,更注重建构一套贴近家族生活的“礼法”制度,试图以此为行为准则,以便端正社会习俗。吴飞《程瑶田礼学的心性学基础》以为欲窥程瑶田礼学思想之全貌,就必须深入挖掘其礼学思想的心性论基础,由此,程瑶田《通艺录》前四篇特别是其中的《论学小记》《论学外篇》便不可忽视,他的基于“缘情”的情一理观以及“情不通”则“以理启人之争”的观点颇与戴震批评宋儒以理为意见乃至以理杀人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程瑶田固以礼学见长,然其心性思想竟也有丰富之议论及出彩之一面,揭示出这一点乃是该文的重要贡献。 

第二个栏目“东亚家礼学”所收各篇原创论文的主题是《朱子家礼》在日本和韩国落地之后,发生了哪些转化又经历了几番改造和创新等问题。吾妻重二对江户阳明学者佐藤一斋的一部儒教丧祭书《哀敬编》展开了仔细深入的文献学考察,发现作者根据中国古礼及日本习俗对《家礼》有所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儒家丧祭礼仪的新构思,值得重视。张东宇是一位在韩国学界以研究《家礼》而闻名的学者,他的《朝鲜朝后期变礼书的发展》一文以18世纪韩儒朴圣源《礼疑类辑》这部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为问题核心,探讨了“家礼学”领域中的“变礼”问题,所谓“变礼”即重新修订礼仪的意思,特别在《家礼》领域,若不顾时代变迁及乡土风俗而一味固守原来的行礼规范,则必然导致“家礼”无法得以切实推行的后果,也不符合中国儒学传统中的“礼,时为大”的思想精神;故当《朱子家礼》传入朝鲜半岛之后,遇到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文献学和思想史的研究,以明确《家礼》涉及的名物度数的含义及其渊源,并结合朝鲜时代的乡土风俗,对《家礼》的行礼规范进行增修改订。朴圣源便在此问题意识的引领下,成功编撰了《礼疑类辑》一书,成为朝鲜朝后期变礼书的一部代表作。张教授的这项研究将文献考证与思想探讨相结合,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朝鲜朝“家礼学”的思想特质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附录的《(现传)朝鲜时代家礼研究书目录》所收书目的范围竟然横跨16世纪前至20世纪的五个世纪,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除了上列数篇论文,尚有朱溢《南宋大礼卤簿制度及其实践》、苏正道《清代礼学研究的复盛和礼书编撰的兴起》、松川雅信《崎门派“家礼”实践与近世日本社会》、田世民《近世日本丧葬礼仪的实践与转化》、郑现贞《朝鲜本<家礼>之形成及其特征》、武越鹏《越南汉喃家礼书籍研究:版本与特征》等各篇论文,它们广泛涉及中、日、韩、越四国历史上的有关礼仪制度、礼学思想、家礼文献等各种问题,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专题性探讨。在“青年儒者论坛”栏目中,收录了两位年轻博士的论文:杨根东《朱子论认知在成德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张亦辰《论朱子理学对“知”的思考》。我们欢迎年轻博士踊跃投稿。 

吴震

复旦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XML 地图